连史纸,这种让日本人垂涎三尺的纸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,连史纸美玉堂的邓堂主也在极力宣传,八方呼吁,希望得到社会有识之士和造纸界人士的关注,一起来拯救这流传下来多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。
? 连史纸是福建连城生产,用于史料方面的用纸,所以叫做连史纸。 清代乾隆十六年《连城县志》记曰:“纸以竹穰为之……又有连史、官边、烟纸、夹板等纸”。此为我国最早记载“连史纸”名称史料。自从连史纸问世后,就名重艺林,效仿者无数,为世人所珍爱,早居庙堂之上,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,大臣们都舍不得用。清嘉庆十七年汀州府《临汀汇考》云:“汀地物货,惟纸行四方……连邑有连史、官边、贡川、花胚最为精细,文讳用之”。
连史纸采用嫩竹做原料,碱法蒸煮,漂白制浆,手工竹帘抄造,有72道工艺。 严苛的选材以及纯手工的制作技艺,非现代工艺所能企及。
?连史纸是一种产于福建省连城县的手工纸,它的生产历史悠久,工艺独特,历来为金石书画爱好者所钟爱。
在福建纸业史料中曾有一桩至今令人愤恨的案子,虽然年代久远,但是依然在民间口口相传:小日本觊觎连城“连史纸”的技术,多次安排商业间谍往返于连城和日本之间,然后将盗取“连史纸”的相关技术进行组合改造希望能生产出同样质地的“连史纸”,然而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功亏一篑。
到底“连史纸”有什么样的魅力,能让一向以技术著称的小日本三番五次地前来窃取?这主要是源于“连史纸”严苛的选材以及纯手工的制作技艺,非现代工艺所能企及。
?清代时期用连史纸制作的地契,耐久性好,至今仍保存完好,触摸起来光滑如流、温润如玉。
▲每年立夏之前砍青
嫩竹是在农历正月采伐,此时的嫩竹还没长叶,纸浆丰富。这道工序是已劈成丝的材料晒干。
▲两个月后进行洗竹并晒干
正在发酵的嫩竹料已经变得像被剪下的羊毛,却比羊毛有韧度。
用石灰水发酵,两三个月后捞出洗净晒干。
看来像不像藏区民居门口贴满墙的牛粪,好在它们是白色的。
经过滤网将泥浆排净后,或贴墙,或置于屋顶上晒干。
舂浆车间一个木制的舂浆设备,经历着另一道工序,竹浆在这里被一点一点地舂细。
▲蒸煮去除纤维里的杂质,达到软化作用;再在山上天然漂白3个月
▲手工碓料
▲竹帘捞纸
▲背纸
▲焙纸
“抄纸”是造纸的关键步骤。“抄纸”的工具是一件用极细的竹丝编成的簾。
用抄纸簾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荡,来回三下“抄”起来。
簾子滤掉水到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。
抄起后就是一张薄薄的纸
而后会被卸在边上的纸座上整整齐齐地叠起。
一种叫“滑根水”的植物液体,它起着凝固作用。
滑根水液态时丝滑的感觉,造纸必须的调和物。
还正潮湿的一摞纸,谁曾想它们竟然是竹子作为原材料的呢?
松纸是另一道关键工序,即把本来粘连在一起的纸坯分页。前后足足有72道工艺,道道精湛,其所生产出来的宣纸“纸如白玉,厚薄均匀,永不变色,防虫耐热,着墨鲜明,吸水易干。所印刷的书,清晰明目,久看眼不易倦。用于书写作画,着墨即晕,入纸三分。
午后阳光透过屋顶上的玻璃天窗洒下时,光影稀疏铺落,流转时光让人立刻感觉很温暖很惬意。